前言
最近,在能源圈和金融圈都刷了一波存在感:俄国方面向印度的国有炼油厂提出了“用人民币结算油款”的请求,印度的石油公司也已经按这个方式操作起来。表面上看,这是“去美元化”的又一步棋,暗地里却揭示出莫迪政府在大国角力中的妥协和些许无奈。
印度对俄罗斯油源的严重依赖:从“可选项”变“必需品”
近年来,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比例不断升高,现如今,俄油在印度总进口中的份额可能超过三成。这种依赖不是一天形成的,而是在能源安全和成本压力双重影响下,莫迪政府长时间积累的成果。折扣优惠让印度在过去几年节省了好几百亿美元,但这个“折扣利润”早已经深深融入了印度的能源布局,要想轻易放弃其实挺难的。
在这种局面里,印度已经不再是“偶尔采购俄油”的那种角色,而变成了深度合作的客户。这么一来,印度在国际结算和货币选择方面,基本上受制于对方的规矩。要是印度想说“不接受人民币”,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实现了。
卢比国际化努力彻底失败:别自欺欺人
莫迪政府曾经一度扬言要用卢比结算,想着在俄印贸易中摆脱对美元的依赖,可是事实嘛,没那么简单。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多得很,根本没人理会印度这张“信用卡”。再看看卢比,汇率起起伏伏,资本项目有限制,市场流动性差得让人发愁,这些问题一摆出来,外国伙伴自然就躲得远远的。
俄方早就拒绝只用卢比来结算,原因嘛,很直接:收到了卢比根本换不出硬通货,就只能放在银行账本里发霉。大部分国家几乎不愿意接受卢比,除了那些和印度有历史账务关系或人力成本联系的小范围合作伙伴,但那也不是做大宗商品贸易结算用的可靠货币。卢比国际化的尝试在油贸领域遇到挫折,真不意外。这一路走来的道路,从一开始就不够稳妥。
美国压力如影随形:印度被夹在两个大国之间
印度在从俄油采购这块地方,实在没多少挤压空间。美国多次用制裁、威胁,再加上连带惩罚打压跟俄罗斯的买卖。印度的航运和保险行业都可能受到牵连,一旦涉及俄油运输,就有可能面对“二级制裁”的风险,状况挺紧张的。
印度既不敢彻底顶撞美国,又难舍俄油的来源。要是和美国彻底闹翻,对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布局都得付出不少代价。所以,莫迪政府只能在这两者之间摸索出个折中办法,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让步,接受一些妥协的条件。
这会儿,人民币变成了个“相对不错”的选择。它既不会像美元那样引来美国的制裁压力,又比卢比更容易在国际上用得着。
人民币登场:依靠实力赢得市场信任
人民币要在俄印的交易里赢得先机,并不靠官话政策。关键在于它的实际用途:能顺利纳入俄罗斯央行的外储体系。就是说,人民币是真真正正能被俄方“接收”的非西方货币。
用人民币结算的话,交易双方可以省去繁琐的中间环节和汇兑的花销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市场能接受这些人民币。一旦俄罗斯拿到人民币,就能马上用来购买中国的商品、设备、能源啥的。这套闭环,用别的货币来说,挺难办到的。
说白了,人民币能成为国际通用的钱,完全是靠一次次真实交易里被大家认可的,而不是有人硬硬推出来的。印度这次转变,也说明了:在大国较量中,能够用的钱,比那些所谓的战略姿态要更加实在、更加关键。
莫迪政府的“骑墙术”正在破产
莫迪政府一直挺两面派路线:一边享受俄罗斯原油的优惠,另一边又维护与美国的准盟友关系;一边大力宣传卢比的崛起,另一边又想保持国际金融体系的自由。这三件事,实际上根本无法同时搞得妥妥当当。
在美元体系被武器化的情况下,印度根本没法在制度上和国际市场上两手抓,靠卢比想独立也没戏。最后,它只得在压力下放弃抵抗,乖乖用人民币来买俄油。这一点都不是什么高明的战略,而是被逼到绝路的不得已之举。
要说“自主战略”这套口号,印度此时展现出来的,实际上就是:在多极世界体系中,它依然是追随者、受制于人的那一方。
谁提供“可用的钱”,谁就握话语权
真正的影响力从来不是靠喊口号弄出来的,而是由产业链、金融链和信任链共同构建的。谁能在最紧要的时候提供“真正能用的资金”,谁就掌握了主动权。
美国把美元用作制裁手段,逼得不少国家不得不找其他模式应对。恰巧,中国具备制造业实力、对外贸易渠道和货币稳定性这些硬本领,所以在重点的结算环节,人民币逐渐变成了一个有竞争力的选项。
印度用人民币买俄油,更多不是因为它特别偏向中国,而是迫于形势别无选择。它的“骑墙策略”渐渐走不通了。在将来那个真正多极化的国际格局里,站在“能用的钱”范围内,比自吹的“战略自主”更靠谱。
配先查配资-南昌股票配资公司-实盘配资门户-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