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23日上午10时20分,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,阳光本应正好,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工业悲剧撕裂。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六名大三学生,在一次本应是开阔眼界的浮选工艺参观中,因脚下格栅板的骤然脱落,瞬间坠入深达十几米的浮选槽。四十七分钟后,救援人员打捞上来的,是六具冰冷的遗体。随行的带队老师,虽侥幸生还,却身负重伤。这不仅仅是六条年轻生命的消逝,更是对一位教育者余生的无情碾压,赤裸裸地揭示了教育者在学生安全保障中的责任与无力,以及个体在巨大悲剧面前所承受的心理挣扎与社会支持的荒谬缺失。
浮选槽,这个工业“巨兽”,绝非寻常水池。它深达十几米,内部充斥着粘稠如泥石流的矿浆,混合着强腐蚀性化学药剂和重金属离子,底部还有高速旋转的搅拌机——活脱脱一个“化骨池”。业内人士直言,人一旦坠入,生还几无可能。这六名遇难学生,皆是品学兼优的985学子,此次实习与毕业要求挂钩,是他们迈向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。而那位受伤的老师,年仅28岁,刚执教两年,学生眼中“对学生很好”的他,如今断腿躺在医院,承受着无法言说的心理重负。他亲历了那地狱般的一瞬,眼睁睁看着六个鲜活的生命在眼前瞬间消失,自己却无力回天。
事故的发生,首先暴露出涉事企业——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——安全管理的致命漏洞。讽刺的是,该公司在2025年2月才高调宣称完成浮选车间格栅板更换,并夸耀2024年实现了“零事故”目标。事发前仅12天,他们还在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上强调“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”。然而,这些“安全口号”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,甚至令人作呕。幸存老师泣血控诉,参观前企业未提供任何安全培训,未发放基本的防护装备,唯一的“安全措施”竟是让老师签署一份“宽泛”且“撇清责任”的《安全承诺书》。这哪里是承诺书?分明是一张提前撇清责任的“卖身契”,将安全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。有学生曾指出,浮选区格栅板若站立多人可能承受不住,这直接暴露了企业在安全评估、人员管控和隐患排查上的致命失职。胡锡进的痛斥一针见血:“如果不是这些学生掉下去,早晚工人也要掉下去!”这绝非意外,而是冰冷疏忽与形式主义联手,用血写下的罪证。
事故的焦点往往集中于遇难学生和企业责任,这固然重要,但受伤教师所承受的创伤与困境却容易被社会忽视。他不仅是事故的亲历者和受害者,更可能面临来自社会、学校甚至自身的责任追问。高校实习带队教师肩负教学与安全双重职责,尤其在矿山这类高风险环境中,其职业风险被显著放大。然而,当前政策在带队教师的人身意外险保障、法律援助路径以及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方面,普遍存在具体且普遍的政策盲区或支持缺失。例如,尽管部分高校开始为实习师生购买责任险,但保障范围和额度往往不足以覆盖高风险实习的巨额损失。当教师因公负伤或面临事故责任认定,他们往往独自承受巨大的法律压力,缺乏明确、便捷的法律援助路径。更令人心寒的是,专门针对带队教师在遭遇实习事故后自身心理创伤的支持体系,目前尚未普遍建立。教师作为事故的亲历者和受害者,其所承受的心理冲击巨大,包括内疚、自责、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等,但政策层面缺乏系统化的心理疏导、干预和长期支持机制,使得教师的心理健康需求容易被忽视,甚至可能导致职业倦怠和长期心理困扰。这种隐形的风险,正在悄然侵蚀着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,最终损害教育事业的基石。
此次悲剧以最惨烈的方式敲响警钟:安全绝不能止于口号,更应落实到每一个细节,每一次巡检,每一个岗位。高校必须立即行动,重新审视并强化实习安全管理,明确校企双方责任,完善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。更重要的是,应建立健全针对带队教师的职业风险保障体系,包括强制购买足额的职业意外险和责任险、提供明确的法律援助路径、设立专业心理支持与危机干预团队,并明确教师在实习事故中的责任界定,避免过度归责。只有真正解除教育者的后顾之忧,才能让他们在育人路上无惧风雨,让青春的生命在安全环境中绽放光彩。
格栅板的脱落,压垮的不仅是六条鲜活的生命,更是那位老师的余生,也警示着整个社会:对安全生产的任何敷衍,都将付出血的代价。矿浆可以打捞干净,但生命的裂痕如何填补?道歉可以书写千遍,但失去的信任如何挽回?天堂没有危险的浮选槽,但愿人间,再无如此“凉”透人心的疏忽!
配先查配资-南昌股票配资公司-实盘配资门户-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