溪老师曾经在一个老师的日记中看到这样一句话:“作为教师的我们,首先必须相信爱心具有一种魔力,爱能够改变一切。假如你不相信这句话,那就不妨试一下。在教育的过程中,用爱心去教育学生、感化学生,永远相信爱能够改变一切,用爱心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。你可要再一次相信自己坚定不变的信念。”
看到这里,溪老师不禁思考:爱确实有魔力,但是“爱能解决一切问题”这种话我们听了太多太多。
如果说爱能改变一切、解决一切,那为什么学生中还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呢?难道是因为老师爱学生还爱的不够,要爱到“十万八千里”,问题才会自然解决吗?
曾经,我的同事也有类似情况。他是一位非常认真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,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。每天早晨,他第一个来到办公室,又第一个提前到教室,像门神一样守在门口,对迟到或者未完成作业的孩子严厉批评与指责。课堂上,他不苟言笑,甚至禁止学生发出笑声,学生稍微有点动作,他就在那厉声批评。在这样的高压氛围下,学生神经紧绷。
展开剩余92%他的这种教育方式,表面上看确实很好,班级纪律良好。但是,他所带科目的成绩平平,和其他班相比也差不了多少。很多学生在他面前假装认真,实际上内心充满抵触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在一次期末学校教师满意度调查中,这位老师得到的评分非常低,有的学生甚至给他打了零分。
学校领导向学生询问原因时,有一个学生说:“老师对我们太严格了。”领导解释道:“那是老师对你的爱。”学生却反问:“难道老师的爱就像是枷锁,让我喘不过气吗?”
由此可见,即便老师给予了足够的爱,很多孩子依然会反抗。那么,老师的爱,其魔力究竟在哪里呢?从这件事里,我们看不到所谓的魔力。
可以说,这是一个铁的事实:面对教育问题,爱并不能改变一切。
既然爱不能改变一切问题,可要是上级领导、各路专家仍宣传“爱能解决一切问题”,这会把很多老师弄糊涂。他们或许不明白,为啥那么多“差生”不听自己的话,难道是“爱得不够”?于是想多爱一点,可又该咋爱呢?
若只有“爱”这一条路,自己还走不通,很多老师就只剩焦虑。一焦虑,行动起来就容易过激,简单粗暴的做法便会冒出来 。
甚至有些时候,爱会被推向它的反面——恨。学生不听话,你出于对他的爱,管个不停、批评个不停,学生对你心生恨意与抵触,这就把你推到了爱的反面。
做老师,没有爱当然不行,可光有爱肯定不够。除了爱,还得有科学的教育思路和方法。徐老师觉得,科学的教育思路与方法十分关键,重要性不亚于爱,然而长期以来,它却被大大忽略了。
讲到这里,有人会问:“溪老师,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和思路才算科学呢?”溪老师认为,面对教育问题,要做到三点:
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因情施策。
教育中的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。要解决问题,必须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、问题成因、具体场景等因素,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方法。这里,溪老师举个例子:比如面对两个上课走神的学生,他们的情况可能截然不同。
第一个学生是因为基础薄弱,老师讲课的内容,他常常跟不上进度,处于半知半解的状态,注意力难以集中。稍有风吹草动,或是外面传来一点声响,他就会立刻分心。
而另一个学生,或许是因为近期家庭突发状况,心里一直惦记着家里的事;又或者是身体不舒服,精神不佳,导致无法专心听老师讲课,不自觉地走神。
面对这两个情况不同的走神学生,解决方法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论。但凡有些教学经验的老师,都会采取差异化的处理方式。
对于基础薄弱的第一个学生,老师可以布置分层作业,适当降低难度,帮助他循序渐进地巩固知识,逐步跟上班级的学习节奏.
而对于因家庭因素或身体不适走神的第二个学生,老师可以先通过谈心,耐心倾听他的烦恼,及时疏导情绪,之后再与家长取得联系,深入了解家庭状况,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,帮助学生卸下心理负担,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。
二是家校共育,别教师单打独斗,要携手家长形成合力。
家校共育是打破教师孤军奋战困局的关键。教育本应是学校与家庭的双向奔赴,若仅有一方发力,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。部分教师习惯将教育责任全部包揽,或在学生犯错时,简单粗暴地向家长 “告状” ,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,还容易引发家长的抵触情绪。
溪老师一直认为,孩子在学校的问题,只要不是学习上学习知识点的问题,其他问题都是要跟家长一起来解决的。真的,如果你老师认为你都能解决的话,这是小事。但凡你觉得我自己解决不了,那得要叫上家长,不能自己单打独斗,不然你会费很多的心神和时间来解决,解决的时候不一定解决的好,甚至吃力不讨好好。
三是教师要常自我反思,别总以“师道尊严”自居,要放下架子,从学生反馈里找不足。
很多老师都明白,教育的本质在于教学相长。作为教师,需要跳出 “自己永远正确” 的思维定式,摒弃 “权威至上” 的观念。当多次批评学生却未见其行为改善时,不妨多进行自我反思:我的批评真的有效吗?是否在无意之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?这种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?有没有更合适的替代方法?
此外,教师还应当打破 “成绩好即品行好” 的偏见。事实上,成绩优异的学生未必品行皆优,而一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,同样可能拥有善良、正直的美好品质。
今天我孩子给我上了一课,让我明白遇到冲突时该如何处理、该做怎样的选择——不是像自己平时那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在那里大吼大叫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我来跟大家说一下事情的经过:
今天孩子去上篮球课,快到下课时间时,他们有个三人组的小组赛。打着打着,有个男孩用手打到了我孩子的嘴唇上,孩子很痛。我看到那个男孩犯规了,可教练没说什么,继续让比赛进行。孩子疼得在场边大哭,越哭越委屈,还大喊大叫起来:“我不上课了,我要回家!”说完就拿上水杯和篮球,绕过我身边跑出了体育馆。
他跑过我身边时,我说让他先静下来在旁边休息,没想到他没停,直接往体育馆门外冲。我赶紧跟上,跑到门口时,一边跑一边想该怎么处理:是吼他、骂他,还是先安慰他再解决问题?到了门口,我叫住他,让他坐在体育馆门口的台阶上。他一开始特别委屈,还在大吼大叫。我让他坐在台阶上静下心来,先别说话,控制好情绪,想跟妈妈说了再开口。
接着我跟他分析:“妈妈理解你非常疼,可是教练没意识到,体会不到你当时的疼,所以没叫停比赛;打你的同学可能也只是太投入,没跟你道歉,所以你觉得委屈,这些妈妈都懂。那现在咱们有两个选择:一个是跑回家,以后再也不来练篮球了;另一个是等下跟教练沟通一下,说说刚才的问题——你自己刚才也有点冲动,受伤了应该先跟教练说,不能没等比赛结束就直接跑出来,这是不对的;另外也跟教练提一下,那个同学犯规了,应该提醒他注意。”
他想了一会儿,没回答我。后来我打电话让他爸爸来沟通,爸爸跟他说了几句,他才静下心来。我说:“那现在妈妈带你进去跟教练说一下,沟通一下好不好?”我牵着他的手,他才愿意回到场地。当时比赛已经结束,很多孩子都回家了。跟教练沟通完,他就开心地跟着我回家了。
经过这件事,我觉得孩子确实给我上了一课。他当时觉得委屈,第一反应是哭、生气,然后不顾教练和比赛规则,跑出体育馆,把自己的情绪搞得很糟,太情绪化了。我当时就教他:“这种时候应该跟教练沟通,说‘我确实很疼,能不能换个人,我休息一下’,这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,而不是用哭闹、耍脾气来解决。”
通过这件事,我觉得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自己有时候真的理智不起来,会莫名其妙地发火;有时候也不知道无从下手。
昨天,我碰见一个同事,他跟我讲了一件事,让我触动很深。他说平常寒暑假都是他陪伴孩子度过的,但今年情况特殊,他的父母住院了,所以他得在医院照顾父母,吃喝拉撒都得管着,根本顾不上家里的两个孩子。
昨天他回到家,发现两个孩子竟然一整天没吃一粒饭,全是点外卖、吃方便面之类的。而且他们一整天都不运动,宅在家里看手机、玩电脑或者看电视。
由于他妻子在外地工作,平常都是他照顾孩子,今年因为要照顾父母,就把两个孩子独自留在了家里。他看到这种情况后跟我说:“我真觉得对不起孩子,因为没能陪伴他们、照顾他们,他们整个人都快废了。”
暑假开始了,两个月的假期说长不长、说短不短,但很多家长根本没法陪伴在孩子身边。有些家长虽然陪在孩子身边,却不等于真正的陪伴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有些家长自顾自地玩手机,让孩子自己玩耍,根本没做到高质量的陪伴。那高质量的陪伴是怎样的呢?
今天,溪老师就教大家3个技巧,帮你们实现高质量陪伴孩子。
方法1:“共同参与式”陪伴——用“合作”替代“看管”
有专家说得好,家长陪伴孩子要有共同参与式的陪伴,用合作代替看管。不能只盯着孩子,还要让他们参与进来。具体怎么做呢?溪老师认为可以这样。
放假后的前几天,和孩子一起制定暑假计划,让孩子参与讨论,比如一天的作业时间、娱乐项目、家务活分工等,都让他们参与进来,一起商量他们负责哪一块。首先,暑假作业肯定是他们必须完成的;娱乐项目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;家务活的分工,也必须让孩子参与。
我发现有些家长特别宠孩子,不让他们做一点家务,我觉得这样不太好。孩子会做家务,就能分担家里的责任,这样的孩子一定很棒,他们会有责任心。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孩子学习好,更要他们有责任心、有能力处理生活中的事情,所以家务活必须让他们做。
另外,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完成某件事,比如每周共同完gw.yv2v.cn/Q2QLU成一件事,像做一顿饭、拼一幅图,或者学一项新技能。特别是暑假,很多孩子想学游泳,我们就可以让他们去学。学会游泳后,还可以一起做别的事,真正让孩子在暑假里共同完成一件或多件事。
溪老师认为,暑假让孩子阅读一本经典书籍是非常有意义的,既能增加阅读量,又能让孩子有所积累。我国的四大名著就很适合孩子阅读,可以用较长的时间深入阅读,读完后让孩子写一写读后感。
咱们还可以和几家亲戚组队完成一个团体活动或团体游戏,这也很好,或者一起外出游玩。
这样做,既能增强孩子的参与感与责任感,也能减少对抗情绪,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暑假。
方法2:“留白式”陪伴——给孩子空间,也给自己节奏
这个方法很适合要上班的家长。你们白天上班,晚上回来就要利用这段时间陪伴孩子。具体可以这样做:
我们可以设定“独立时间”与“陪伴时间”,比如上午让孩子自主阅读、写作业,下午固定外出活动时间,晚上则是陪伴孩子的时间。
有些家长整个暑假都给孩子报满了补习班,一点自主空间都不给孩子,这其实不太好。溪老师认为,应该让孩子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、自己跟自己玩,而不是把他们的时间gw.yv2v.cn/PK5QW安排得满满当当,那样孩子会觉得有压力,甚至喘不过气。
另外,周末在家时,家长可以进行“平行活动”,比如孩子画画时,家长在一旁看书或办公,保持在同一个空间但不打扰孩子,等孩子需要时再回应。
这一招非常适合上班的家长,白天自己上班,给孩子布置一些作业和任务;晚上回来就做到高质量陪伴。
这样既能平衡陪伴与孩子的独立性,避免家长过度疲惫,也能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。
方法三:“情感共鸣式”陪伴——用“倾听”替代“说教”
有些妈妈在孩子做事时,总是不停地唠叨,让孩子很烦躁。妈妈又觉得很无辜:“我唠叨都是为了你好,你怎么就听不进去呢?”其实,我们可以用倾听代替说教和唠叨。
溪老师认为可以这样做。
每天留出15分钟“专属聊天时间”,这时放下手机,专注听孩子讲暑假里的趣事、烦恼,不打断、不评判。孩子说完后,做出适当回应,但不急于表态。
如果孩子询问你的意见,你再开口。要做一个倾听者,而不是当裁判去评判孩子做得好不好。
同时,我们要关注孩子的“情绪信号”。如果孩子因为作业难而烦躁,先共情:“这道题确实有点难,妈妈小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况”,然后再一起想办法。
有心的家长可以用一些仪式来强化与孩子的情感连接,比如每周进行一次家庭小结,或者早上醒来时分享自己的心情,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分享当天的感受和心情,家长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情况。
家长这样做,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、被重视,从而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。
结语
家长们,溪老师认为高质量陪伴的关键是“用心”而非“用力”。其实,高质量陪伴的核心就是有互动、有参与、有情感连接,兼顾孩子的成长需求。
不过,家长不必追求“完美陪伴”,保持放松的心态,在互动中与孩子共同成长就好。
朋友们,你们有过这样的烦恼吗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见解,你们的想法很重要哦。
发布于:安徽省配先查配资-南昌股票配资公司-实盘配资门户-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