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峪关关城: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回响 嘉峪关关城,这座矗立在河西走廊西端的“天下第一雄关”,不仅是明代长城的军事要塞,更是无数历史故事的发生地。它见证了王朝的兴衰、商旅的往来与将士的坚守,每一块城砖、每一座敌楼都镌刻着岁月的印记,流传着动人的传说与真实的历史篇章。
一、建关传奇:“一块砖”的智慧与坚守 嘉峪关关城的建造,本身就是一段充满智慧的历史。明洪武五年(1372年),大将军冯胜选址嘉峪山西麓建关,负责工程的官吏向工匠们询问所需砖块数量,一位名叫易开占的工匠通过精密计算,得出了“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”的答案。官吏为考验易开占,特意多备了一块砖,声称若多出一块或缺少一块,都要治工匠们的罪。 历经数年修建,关城竣工时,工匠们发现果然多出了一块砖,众人皆慌。
此时易开占却镇定地将这块砖放在了西瓮城“会极门”门楼的檐台上,对官吏说:“此砖乃定城砖,若动其一,整座关城将倾颓。”官吏听后深信不疑,从此这块砖便被永久保留在那里,成为嘉峪关关城“精准建造”与“工匠智慧”的象征。直到今天,游客仍能在会极门的檐台上看到这块历经数百年风雨的“定城砖”,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的见证,更是古代工匠严谨精神的传承。
展开剩余72%二、军事风云:“左公柳”与收复新疆的征程 清代光绪年间,嘉峪关关城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——陕甘总督左宗棠。当时,新疆被阿古柏势力侵占,朝廷内部对是否收复新疆争论不休,左宗棠力排众议,主张“海防”与“塞防”并重,坚决要求收复新疆。1876年,左宗棠率领大军从兰州出发,经河西走廊向新疆挺进,嘉峪关关城成为大军西行的重要驿站与军事补给点。 为巩固边防、改善沿途环境,左宗棠下令在大军行进的道路两旁栽种柳树,这些柳树不仅为荒凉的河西走廊增添了生机,更成为军队纪律与民生关怀的象征。
百姓们为纪念左宗棠的功绩,将这些柳树称为“左公柳”。如今,嘉峪关关城周边仍有部分“左公柳”存活,它们枝干遒劲,仿佛在向后人讲述当年大军西行、收复河山的壮阔历程。而嘉峪关关城作为当时的军事要地,见证了左宗棠大军的集结、休整与出征,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捍卫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。
三、商旅记忆:丝绸之路上的“通关文牒” 在古代,嘉峪关关城不仅是军事要塞,更是丝绸之路上海关与驿站的结合体。来自中原的丝绸、茶叶,西域的香料、珠宝,都要经过这里才能互通有无,而“通关文牒”则成为商旅们通行的“身份证”。 据史料记载,明代时,凡是经过嘉峪关的商旅、使者,都必须持有朝廷或地方官府签发的“通关文牒”(又称“过所”),上面详细记录着持有人的姓名、籍贯、随行物品、目的地等信息,经过关城官吏的查验无误后,才能放行。当时,关城内外商铺林立,酒肆、驿站、货栈一应俱全,骆驼商队的铃声、商人的吆喝声、官吏的查验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丝绸之路上繁荣的景象。
相传,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于崇祯元年(1628年)途经嘉峪关,他在《徐霞客游记》中虽未详细记载通关过程,但从其对河西走廊的描述中,仍能感受到嘉峪关关城在商旅往来中的重要地位。而如今,嘉峪关关城景区内复原了当年的“通关文牒”查验场景,游客可以体验“办理文牒、查验通关”的过程,仿佛穿越回古代丝绸之路的繁华岁月。
四、戍边情怀:“击石燕鸣”的传说与将士的乡愁 在嘉峪关关城的西瓮城,有一个有趣的传说——“击石燕鸣”。相传很久以前,一对燕子在关城筑巢安家,一天,雌燕外出觅食,雄燕被误关在城内。雌燕归来后无法进入,便在关城外日夜悲鸣,最终撞死在城墙上;雄燕得知后,也在城内殉情。后来,人们发现用石头敲击西瓮城的城墙,会发出类似燕子鸣叫的声音,“击石燕鸣”的传说便由此流传开来。
对于驻守在关城的将士来说,“击石燕鸣”不仅是一个传说,更是乡愁的寄托。古代戍边将士远离家乡,常年驻守在荒凉的边关,每当思念亲人时,便会来到西瓮城敲击城墙,听着那似燕子鸣叫的声音,仿佛能听到家乡的呼唤。久而久之,“击石燕鸣”成为嘉峪关关城特有的文化符号,既包含着对爱情的歌颂,也承载着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。如今,游客们来到这里,都会忍不住拿起石头敲击城墙,听一听那穿越数百年的“燕鸣”,感受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。
嘉峪关关城的故事,是军事智慧的体现,是民族精神的传承,更是丝绸之路文明的缩影。每一段故事都如同一块城砖,共同构筑起这座雄关的历史厚度,也让后人在触摸这些故事时,能更深刻地理解西北大地的沧桑与辉煌。
发布于:甘肃省配先查配资-南昌股票配资公司-实盘配资门户-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