练习武术的核心全在“练”——练拳是可以获得功夫上身,而功夫上身之后就进入了一日千里、日新月异的境界。因此,回过头来和大家谈如何撑拉抻拔的架子进入到直接的懂劲,这其实就是杨澄甫拳照中的秘密。
杨澄甫的拳照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但是,都看到了功夫;杨氏太极拳体用,过去试图演示武术招式,这些“招”中体现了少林功夫到太极功夫的变化,因此,有人说学习太极拳先要有三年少林根基。现在,很少有人说这些动作就是可以演示的搏击术,因为养生需要突出了松沉的气血功夫,站桩就成为了根基。
根据我的体会,杨家太极拳的教学需要从高级身架入手。抓住架子,我们就发现很少有人可以完全体现杨澄甫拳照中力撑八面的架子,这是一个很难解释的现象。其实,这就是杨家传承中对自己的身法架子没有一个核心的规范。今天人们看到的,除了视频保留的杨澄甫弟子,传承下来的有杨振基演示的筋骨抻拔的架子,杨振铎是立身中正、大松大软的整体架子,另外,傅钟文传承的拳架结合气血演示架子化劲,赵斌传承的架子抻筋拔骨的散劲,汪永泉传承的架子整劲,因此,各种传承给人理解太极拳架子无所适从,好在各种传承当前都有代表性人物,我们的拳法脉络还是门派清晰、传承有序,理论上与张三丰与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交互印证。
杨澄甫太极拳十要,也是对自己功夫的解释,但是,这种功夫的架子说明还是服从了当时人们对拳术实战的关注,因此,并没有全面的解释力撑八面、大松大软如何体现为架子,以及闪转腾挪技术如何从架子中突破。这恰恰是现代人学习太极拳的“体用”需要。
杨氏太极拳的核心是通过提胯、落胯、开胯、松胯、沉胯、转胯,直接建构了从脚下涌泉浮起来的活劲,与脊椎抻拔,大椎竖直的节节贯串的拔劲,把简单的身体中正演化为“猫步”、“熊腰”、“虎背”、“鹤臂”、“猴抓”为形态的筋骨风格——总之,筋骨是太极拳架子的基础。
胯松则背直,胯沉则脊松,胯提则身转,胯落则臂开,胯转则肩旋,尤其是脊椎与胯,脊椎直接落座在尾闾,挺拔在脖子,更为神奇的是,随着主梁立柱——立身中正而背拔,我们的胸椎肋骨、手臂指端,这个架子变得气敛入骨、骨力沉重——这就是杨式力撑八面的原因。
从起势迈胯落步,气沉足下,两腿随着胯拔起,竖腰、拔背、节节贯串,两臂开举,脖子竖直,目光专注——整个就是力撑八方,顶天立地。第一式趁着身如悬钟的架子,开胯出手正前方,继而顺胯迈步左前方,身体右转眼从正前方转向右前方,左臂从正前方与右臂合,一起转向右前方,半左弓步开臂;第二式也是右胯上撑,抱臂右棚;右转胯揽雀尾,左转胯捋挤式右弓步;坐胯回臂弓步按。这既是太极拳开始的基本架子——我们看身如悬钟,松活裆下,力撑八面,闪转腾挪。这才是杨澄甫拳照的真实呈现。
在此,我们可以确立胯为基础的训练体系,要做到左右交替的提胯,目的在松开脊椎,脊椎在提胯的抻拉下,呈现脊椎竖直而且节节贯穿的一条线——虚领顶劲的秘密在胯撑出,因为,胯撑尾闾必然居中,中定而竖腰,进而竖腰下沉,沉腰则进一步开胯松沉,脊椎进一步后靠竖直——这些架子功夫就从动静之机的显得活跃而有劲。结合杨家的规范展现,就会很完美演绎杨澄甫的拳照风格。
这个过程,务必抻拉开胯,出现大腿根劲的支撑,才能尾闾沉入胯骨,这种脱胎换骨就是裆下的空,整个脊椎透力通过手指直接产生贯穿地下足跟的透劲,又通过双臂开合的松劲从涌泉浮起,进而在裆下到胸腹之间的空劲转换为胯的闪转腾挪——因此,练习几次就获得内劲的脱胎换骨。继而一日千里、日新月异。
从胯为核心技术练习,逐步深入,我们就会功夫上身了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先查配资-南昌股票配资公司-实盘配资门户-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